放棄國外offer!在合肥,他們有“獨門絕技”!
發布日期:2024-12-04 瀏覽次數:1134
文章來源于:合肥日報
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24歲的葉溪石放棄了國外的高薪offer,決定回國。
那是2018年的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到一份來自家鄉的“招賢令”,“中科類腦”這個名字映入眼簾。隨后幾年,這個年輕小伙的人生,跟隨城市發展的腳步,從一名研發人員,成長為人工智能企業的團隊帶頭人。
回過頭看,葉溪石感激當年的決定,“回來,不就是為了讓未來更好?”
專精特新的天地,從來不缺人才的血脈奔涌。
駐足腳下,新質生產力的強磁場已成。專精特新的從業者們,在合肥打開了自己的創業方式——練就“獨門絕技”,提升生產力。
這些人中,有海外歸國的“科漂”,有國內頂尖的科學家,更有本土優秀的創業團隊。執著專注,勇于創新的他們,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朝氣和闖勁,也得以窺見“小巨人”不斷涌現的秘訣。
合肥城市風光。張大崗 王世保 攝
先行者的新征途
今年中國航展上,炫酷的多旋翼eVTOL飛行器ZG-ONE,來自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
11月12日,第十五屆中國航展首日。零重力的創始人李宜恒帶著團隊,現場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多旋翼eVTOL飛行器ZG-ONE適航機——“鵲飛”。截至目前,型號已收獲來自旅游景區、通航公司和航空營地等多家運營單位的千余架訂單。
“鵲飛”凝結著飛行器研發團隊的智慧和心血。在南航直升機專業就讀期間,李宜恒就有做一款面向大眾的載人飛行器的想法。

零重力多旋翼eVTOL飛行器ZG-ONE適航機“鵲飛”。(本報資料圖)
在跟多種飛行器的接觸中,他看到了一個趨勢——eVTOL既有電動化特征又能垂直起降,這個新物種將會成為“大眾化低空出行”的最佳載體。“零重力”eVTOL項目就此萌生。
從南航4人團隊起步,到落地合肥成立公司,這位“95后”的掌舵者,帶著一大批90后技術骨干,挺過了艱難的創業和研發,三年就將零重力打造成低空經濟的頭部企業。
“我們熬過很多個夜晚,探討手繪的圖紙、構型的想法。在最艱難的時候,都是咬牙挺過來的。”李宜恒說。

零重力飛機工業工廠內,工程師正在裝配eVTOL飛行器ZG-ONE二號機。(本報資料圖)
審視自身、研判大勢,作為先行者,視野和膽識缺一不可。
“很多人稱贊我們是一家年輕人創辦的年輕企業,朝氣蓬勃、大有可為。”零重力飛機工業聯合創始人石紅為自己所處的創新團隊感到驕傲。如今,企業已壯大到百余人,80%的技術核心成員來自航空工業、中國商飛、北航、南航等知名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
憑借敏銳的嗅覺和實干奮進的精神,先行者們總能第一時間捕捉風口,引領浪潮。
逐夢藍天的創業者專心試驗之時,劉海峰完成了中國科大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聯合培養課程,準備回合肥進行博士畢業答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業還是創業?
2017年,被稱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關鍵之年。彼時,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國家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科技巨頭紛紛布局。
意識到人工智能方向的創新創業已掀起熱潮,劉海峰決定抓住這個機遇。
2017年5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復、中國科大牽頭籌建的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掛牌成立,這是我國類腦智能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劉海峰擔任實驗室產業化負責人。同年9月,作為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落地出口的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正式組建,他成為董事長兼CEO。

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展廳里的展品。(本報資料圖)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8歲的“掌門人”,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且研發人員占比超過70%的團隊,努力尋找將技術產業化的合適賽道。幾番摸索,他們最終選擇能源互聯網領域這一突破口,賦能更多行業。截至目前,中科類腦已開發出200多類算法,為國內十余個省市的100余座變電站提供智能化運維服務。
劉海峰說,在全球競爭中,唯有將原創核心技術握在手里,才能引領布局;唯有專注,才能成為類腦智能行業的領跑者。現在的中科類腦,已然長成擁有200余名員工、年產值破億元、年營收增長超50%以上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產業是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也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大膽試,勇敢闖,眼光獨到的先行者們,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支撐。
與國際同行“掰手腕”
專精特新躍遷的進程中,既要有頂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也要有鋪天蓋地的強大團隊。
今年合肥市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市人大代表萬龍最為關注的關鍵詞。
當時在會場,他和不少代表們討論一個問題:在新技術的挑戰下,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勞動者?
萬龍是萬宇科技的創始人,大學期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填充式和自支撐攪拌摩擦焊技術,年少成名。如今面對這個問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答案:擁抱新技術、培養新技能,打造一支可以和國際同行“掰手腕”的團隊。
眼下,走進萬宇科技的工廠,焊接機器人正在幫助國外一款新能源汽車焊接電池托盤。與傳統焊接技術相比,企業的攪拌摩擦焊技術焊完后能將產品強度提高近20%。
這并非工廠里的唯一變化。這幾年,萬龍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努力鉆研更好的攪拌摩擦焊及其衍生技術,依靠創新團隊這一“通關密碼”,持續提升生產效率。

安徽萬宇機械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企業供圖)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人”。
創業之初,為了請回身在德國的技術“大拿”,萬龍抓住一個學術會議的機會飛赴德國,用15天的時間與他暢談焊接事業的未來,最終打動對方一起回國創業。
如今,這家不到200人的公司,創新研發團隊占比達30%以上,許多國外同行啃不下的“硬骨頭”都被他們一一拿下。
“世界前十的新能源車企,我們服務了其中7家;中國國內主要的13家新能源車企,我們和其中12家有合作。”——這是一支深耕攪拌摩擦焊技術的團隊給出的創新答案。
對于依靠“獨門絕技”出圈的專精特新企業而言,創新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如何吸引到更多資源?專注生物醫藥領域30年的安科生物有著自己的態度:對高端人才和頂尖團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建立共享共用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安科生物抗體藥物生產線。(本報資料圖)
一個月前,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合肥泰睿格安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區揭牌。這家由安科生物與上海交通大學鄭頌國團隊合作的新公司,將共同開發Treg細胞療法相關產品,目標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生物醫藥的研發周期長,集聚人才不易。”安科生物總經理助理周泉說,一方面,企業主打“內培+外引”,整個公司的研發團隊將近500人;另一方面,則和外部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合作,合力培養不同方向的創新發展戰隊。
集齊八方人才,組建“大兵團”。在合肥,每一個人才都擁有更多可能。
一座生活與理想交相輝映的城市,自然有著吸引人才前來的“密碼”。
“企業僅研發團隊就超過百人”,這是葉溪石決定加入中科類腦的第一理由,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企業能源事業部的副總經理。零重力團隊在這座城市看到的則是,低空的布局,蓄勢待爆的產業,以及把古詩中“乘風好去,長風萬里,直下看山河”幻化為現實的可能。
天南海北的人才,帶領著一個個實力強勁的研發團隊,為核心產品修建起“護城河”。
在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正在用新技術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在線數字地球產品,讓空天信息能力賦能千行百業。占比達76%的研發人員,是這家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資源。
中科星圖工作人員介紹數字地球平臺。張大崗 攝
不過,擺在企業面前的有一道難題:地理信息行業目前在合肥暫未形成規模化效應,對行業高端技術人才吸引力不足。
“千方百計找人才,是專精特新企業的共識。”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經理王迪坦言,在全國范圍內引入高端人才,這是主要打法。中科星圖正在通過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比如共同建設研究生學院,開展課題研究和技術指導,觸達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動態,為技術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吸引人才并非易事。中科類腦下了一番功夫:團隊主動前往應聘者所在城市和他們深度交流,免去人才的奔波。“希望這種方式,讓更多外地的高層次人才感受到企業的滿滿誠意。”中科類腦人事主管周碧蓮說。
吸引力也來源于改革。在合肥,不少專精特新企業采用股權激勵機制,滿足人才的個人職業發展需求,增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展廳。張大崗 攝
周泉認為,尊重人才,珍惜每一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在安科生物,有2000多名員工持有股份,從每年的分紅中享受實實在在的紅利。
“吸引高端人才很難,不是高薪就能滿足。”很多專精特新企業都指出了這一困局。
“我們在和很多人才交流中發現了一個共性問題,就是關于人才的職稱評定。”周碧蓮說,對于不少科技工作者來說,相比金錢,更看重成長通道的暢通,實現自己的夢想。“希望能將更多人才認定的自主權下放給企業,留住人才長期發展。”
事實上,在現有的人才認定標準中,仍然有不少關于學歷、論文等硬性要求,導致技術骨干往往享受不到相關的政策;招引人才時,一些實力足夠卻不符合引才標準的優秀人才也容易被“擋”在門外。
一個好消息是,評定人才的探索已經到來:11月12日,合肥市新設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三個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首次開展評審,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28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獲得通過。
這次評審,合理設置了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不再將論文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指標,專利獲獎、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等均可納入標準。
讓更多人才唱主角,是專精特新的破題之道。當時代宏圖和個人奮斗相互激蕩,更多的“小巨人”正在這里拔得頭籌。
文章來源于:合肥日報
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24歲的葉溪石放棄了國外的高薪offer,決定回國。
那是2018年的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到一份來自家鄉的“招賢令”,“中科類腦”這個名字映入眼簾。隨后幾年,這個年輕小伙的人生,跟隨城市發展的腳步,從一名研發人員,成長為人工智能企業的團隊帶頭人。
回過頭看,葉溪石感激當年的決定,“回來,不就是為了讓未來更好?”
專精特新的天地,從來不缺人才的血脈奔涌。
駐足腳下,新質生產力的強磁場已成。專精特新的從業者們,在合肥打開了自己的創業方式——練就“獨門絕技”,提升生產力。
這些人中,有海外歸國的“科漂”,有國內頂尖的科學家,更有本土優秀的創業團隊。執著專注,勇于創新的他們,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朝氣和闖勁,也得以窺見“小巨人”不斷涌現的秘訣。
合肥城市風光。張大崗 王世保 攝
先行者的新征途
今年中國航展上,炫酷的多旋翼eVTOL飛行器ZG-ONE,來自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
11月12日,第十五屆中國航展首日。零重力的創始人李宜恒帶著團隊,現場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多旋翼eVTOL飛行器ZG-ONE適航機——“鵲飛”。截至目前,型號已收獲來自旅游景區、通航公司和航空營地等多家運營單位的千余架訂單。
“鵲飛”凝結著飛行器研發團隊的智慧和心血。在南航直升機專業就讀期間,李宜恒就有做一款面向大眾的載人飛行器的想法。

零重力多旋翼eVTOL飛行器ZG-ONE適航機“鵲飛”。(本報資料圖)
在跟多種飛行器的接觸中,他看到了一個趨勢——eVTOL既有電動化特征又能垂直起降,這個新物種將會成為“大眾化低空出行”的最佳載體。“零重力”eVTOL項目就此萌生。
從南航4人團隊起步,到落地合肥成立公司,這位“95后”的掌舵者,帶著一大批90后技術骨干,挺過了艱難的創業和研發,三年就將零重力打造成低空經濟的頭部企業。
“我們熬過很多個夜晚,探討手繪的圖紙、構型的想法。在最艱難的時候,都是咬牙挺過來的。”李宜恒說。

零重力飛機工業工廠內,工程師正在裝配eVTOL飛行器ZG-ONE二號機。(本報資料圖)
審視自身、研判大勢,作為先行者,視野和膽識缺一不可。
“很多人稱贊我們是一家年輕人創辦的年輕企業,朝氣蓬勃、大有可為。”零重力飛機工業聯合創始人石紅為自己所處的創新團隊感到驕傲。如今,企業已壯大到百余人,80%的技術核心成員來自航空工業、中國商飛、北航、南航等知名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
憑借敏銳的嗅覺和實干奮進的精神,先行者們總能第一時間捕捉風口,引領浪潮。
逐夢藍天的創業者專心試驗之時,劉海峰完成了中國科大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聯合培養課程,準備回合肥進行博士畢業答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業還是創業?
2017年,被稱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關鍵之年。彼時,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國家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科技巨頭紛紛布局。
意識到人工智能方向的創新創業已掀起熱潮,劉海峰決定抓住這個機遇。
2017年5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復、中國科大牽頭籌建的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掛牌成立,這是我國類腦智能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劉海峰擔任實驗室產業化負責人。同年9月,作為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落地出口的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正式組建,他成為董事長兼CEO。

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展廳里的展品。(本報資料圖)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8歲的“掌門人”,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且研發人員占比超過70%的團隊,努力尋找將技術產業化的合適賽道。幾番摸索,他們最終選擇能源互聯網領域這一突破口,賦能更多行業。截至目前,中科類腦已開發出200多類算法,為國內十余個省市的100余座變電站提供智能化運維服務。
劉海峰說,在全球競爭中,唯有將原創核心技術握在手里,才能引領布局;唯有專注,才能成為類腦智能行業的領跑者。現在的中科類腦,已然長成擁有200余名員工、年產值破億元、年營收增長超50%以上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產業是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也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大膽試,勇敢闖,眼光獨到的先行者們,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支撐。
與國際同行“掰手腕”
專精特新躍遷的進程中,既要有頂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也要有鋪天蓋地的強大團隊。
今年合肥市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市人大代表萬龍最為關注的關鍵詞。
當時在會場,他和不少代表們討論一個問題:在新技術的挑戰下,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勞動者?
萬龍是萬宇科技的創始人,大學期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填充式和自支撐攪拌摩擦焊技術,年少成名。如今面對這個問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答案:擁抱新技術、培養新技能,打造一支可以和國際同行“掰手腕”的團隊。
眼下,走進萬宇科技的工廠,焊接機器人正在幫助國外一款新能源汽車焊接電池托盤。與傳統焊接技術相比,企業的攪拌摩擦焊技術焊完后能將產品強度提高近20%。
這并非工廠里的唯一變化。這幾年,萬龍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努力鉆研更好的攪拌摩擦焊及其衍生技術,依靠創新團隊這一“通關密碼”,持續提升生產效率。

安徽萬宇機械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企業供圖)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人”。
創業之初,為了請回身在德國的技術“大拿”,萬龍抓住一個學術會議的機會飛赴德國,用15天的時間與他暢談焊接事業的未來,最終打動對方一起回國創業。
如今,這家不到200人的公司,創新研發團隊占比達30%以上,許多國外同行啃不下的“硬骨頭”都被他們一一拿下。
“世界前十的新能源車企,我們服務了其中7家;中國國內主要的13家新能源車企,我們和其中12家有合作。”——這是一支深耕攪拌摩擦焊技術的團隊給出的創新答案。
對于依靠“獨門絕技”出圈的專精特新企業而言,創新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如何吸引到更多資源?專注生物醫藥領域30年的安科生物有著自己的態度:對高端人才和頂尖團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建立共享共用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安科生物抗體藥物生產線。(本報資料圖)
一個月前,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合肥泰睿格安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區揭牌。這家由安科生物與上海交通大學鄭頌國團隊合作的新公司,將共同開發Treg細胞療法相關產品,目標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生物醫藥的研發周期長,集聚人才不易。”安科生物總經理助理周泉說,一方面,企業主打“內培+外引”,整個公司的研發團隊將近500人;另一方面,則和外部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合作,合力培養不同方向的創新發展戰隊。
集齊八方人才,組建“大兵團”。在合肥,每一個人才都擁有更多可能。
一座生活與理想交相輝映的城市,自然有著吸引人才前來的“密碼”。
“企業僅研發團隊就超過百人”,這是葉溪石決定加入中科類腦的第一理由,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企業能源事業部的副總經理。零重力團隊在這座城市看到的則是,低空的布局,蓄勢待爆的產業,以及把古詩中“乘風好去,長風萬里,直下看山河”幻化為現實的可能。
天南海北的人才,帶領著一個個實力強勁的研發團隊,為核心產品修建起“護城河”。
在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正在用新技術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在線數字地球產品,讓空天信息能力賦能千行百業。占比達76%的研發人員,是這家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資源。
中科星圖工作人員介紹數字地球平臺。張大崗 攝
不過,擺在企業面前的有一道難題:地理信息行業目前在合肥暫未形成規模化效應,對行業高端技術人才吸引力不足。
“千方百計找人才,是專精特新企業的共識。”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經理王迪坦言,在全國范圍內引入高端人才,這是主要打法。中科星圖正在通過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比如共同建設研究生學院,開展課題研究和技術指導,觸達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動態,為技術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吸引人才并非易事。中科類腦下了一番功夫:團隊主動前往應聘者所在城市和他們深度交流,免去人才的奔波。“希望這種方式,讓更多外地的高層次人才感受到企業的滿滿誠意。”中科類腦人事主管周碧蓮說。
吸引力也來源于改革。在合肥,不少專精特新企業采用股權激勵機制,滿足人才的個人職業發展需求,增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展廳。張大崗 攝
周泉認為,尊重人才,珍惜每一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在安科生物,有2000多名員工持有股份,從每年的分紅中享受實實在在的紅利。
“吸引高端人才很難,不是高薪就能滿足。”很多專精特新企業都指出了這一困局。
“我們在和很多人才交流中發現了一個共性問題,就是關于人才的職稱評定。”周碧蓮說,對于不少科技工作者來說,相比金錢,更看重成長通道的暢通,實現自己的夢想。“希望能將更多人才認定的自主權下放給企業,留住人才長期發展。”
事實上,在現有的人才認定標準中,仍然有不少關于學歷、論文等硬性要求,導致技術骨干往往享受不到相關的政策;招引人才時,一些實力足夠卻不符合引才標準的優秀人才也容易被“擋”在門外。
一個好消息是,評定人才的探索已經到來:11月12日,合肥市新設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三個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首次開展評審,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28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獲得通過。
這次評審,合理設置了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不再將論文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指標,專利獲獎、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等均可納入標準。
讓更多人才唱主角,是專精特新的破題之道。當時代宏圖和個人奮斗相互激蕩,更多的“小巨人”正在這里拔得頭籌。
- 上一篇:無
- 下一篇:在合肥,如何長成“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