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安徽之最」安徽首個國家級開發區:合肥高新區
發布日期:2019-08-14 瀏覽次數:1167
成立于1991年的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安徽省首個國家級開發區,歷經28年的奮力建設,這片創新之地從2.2平方公里擴容到128平方公里,聚集市場主體近4萬家,在168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的綜合排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這是1991年3月19號的《合肥晚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報道了安徽第一家國家級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的消息。成立初期,合肥高新區無論面積,還是經濟體量,在當時全國21個國家級開發區里都是靠后的。

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原工委辦主任 吳連虎
落后也沒關系,就是有沒有信心去趕上去,我們人少要多干事,一個月不到你再去逛,這里一個大樓怎么又起來了,這個就是個速度,速度是什么,是一個環境,企業有什么困難,我們立馬去給你解決。
干事創業的決心,加上合肥豐富科教資源積累的一大批亟待轉化的科研成果,讓高新區在科研實力、項目儲備上,擁有了國內其他開發區無可比擬的競爭力。這也讓第一批入駐的安科生物得以快速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長 宋禮華
創業初期,我記得最清楚,借用科技大學的實驗室,研發出中國的第一支國產化的基因工程干擾素。
現在,安科生物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基因檢測、靶向抗腫瘤藥物開發、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等領域的領軍企業。20多年來,安科生物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也是高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1997年,被批準為首批“中國亞太經合組織科技工業園區”;
2004年,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范區起步建設;
2011年,成為全省第一個產值超千億元的高新區;

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原工委辦主任 吳連虎
我們為什么后來發展居上,發展快呢?一個是要人才,招商引資要有橡皮膏的精神,服務要跟上,越來越好就是良性循環了。
2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策引領作用的發揮,讓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向高新區聚集,這里先后集聚、組建了國家級研發平臺、省級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中心170多家。培育了科大訊飛、思創電子、華米科技、陽光電源等領軍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高端產業集群。
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裁 章曉軍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國際化公司先后都落戶在這里,讓這個產業環境越來越興旺。華米才成立的時候,一年只有一款產品,現在是一年發了十幾款產品,銷售收入也從2014年的不到一個億,增長到2018年36個億,實現了高質量快速發展。
目前,合肥高新區已聚集市場主體近4萬家,連續五年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考核中穩居第一方陣,2018年,園區營業總收入達到4885億元,是成立之初的近萬倍。2018年4月,高新區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躋身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副主任 方向民
回顧高新區28年走過來的路,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得益于創新,我們要堅持創新不懈怠,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優化我們的創新環境,集聚更多的創新資源,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潛力,成為安徽省真正的創新策源地和經濟的增長極。

成立于1991年的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安徽省首個國家級開發區,歷經28年的奮力建設,這片創新之地從2.2平方公里擴容到128平方公里,聚集市場主體近4萬家,在168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的綜合排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這是1991年3月19號的《合肥晚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報道了安徽第一家國家級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的消息。成立初期,合肥高新區無論面積,還是經濟體量,在當時全國21個國家級開發區里都是靠后的。

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原工委辦主任 吳連虎
落后也沒關系,就是有沒有信心去趕上去,我們人少要多干事,一個月不到你再去逛,這里一個大樓怎么又起來了,這個就是個速度,速度是什么,是一個環境,企業有什么困難,我們立馬去給你解決。
干事創業的決心,加上合肥豐富科教資源積累的一大批亟待轉化的科研成果,讓高新區在科研實力、項目儲備上,擁有了國內其他開發區無可比擬的競爭力。這也讓第一批入駐的安科生物得以快速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長 宋禮華
創業初期,我記得最清楚,借用科技大學的實驗室,研發出中國的第一支國產化的基因工程干擾素。
現在,安科生物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基因檢測、靶向抗腫瘤藥物開發、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等領域的領軍企業。20多年來,安科生物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也是高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1997年,被批準為首批“中國亞太經合組織科技工業園區”;
2004年,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范區起步建設;
2011年,成為全省第一個產值超千億元的高新區;

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原工委辦主任 吳連虎
我們為什么后來發展居上,發展快呢?一個是要人才,招商引資要有橡皮膏的精神,服務要跟上,越來越好就是良性循環了。
2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策引領作用的發揮,讓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向高新區聚集,這里先后集聚、組建了國家級研發平臺、省級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中心170多家。培育了科大訊飛、思創電子、華米科技、陽光電源等領軍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高端產業集群。
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裁 章曉軍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國際化公司先后都落戶在這里,讓這個產業環境越來越興旺。華米才成立的時候,一年只有一款產品,現在是一年發了十幾款產品,銷售收入也從2014年的不到一個億,增長到2018年36個億,實現了高質量快速發展。
目前,合肥高新區已聚集市場主體近4萬家,連續五年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考核中穩居第一方陣,2018年,園區營業總收入達到4885億元,是成立之初的近萬倍。2018年4月,高新區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躋身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
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副主任 方向民
回顧高新區28年走過來的路,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得益于創新,我們要堅持創新不懈怠,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優化我們的創新環境,集聚更多的創新資源,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潛力,成為安徽省真正的創新策源地和經濟的增長極。
